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
同样是寒窗苦读学技术,有人35岁被裁只能跑外卖,有人却能年薪百万带团队;
同样是辛苦创业搞研发,有人累死累活赚辛苦钱,有人却能融资千万做老板。
天涯神贴里有个扎心观点:在真实世界里,纯靠技术赚钱是条hard模式,真正的高手都在玩「人性规则」。
一、为什么技术越牛,越容易穷?
(一)技术是“生存票”,不是“通票”
- 案例:某大厂程序员,代码能力顶尖,但从不参加跨部门聚餐,不懂向上汇报。35岁裁员时,领导一句“团队需要能沟通的人”就把他拿下。
- 真相:技术是“做事”的基础,但职场晋升、资源分配、项目争取,都是“人”的游戏。你代码写得再好,不如别人一句“这个方案老板更认可”管用。
(二)技术越精进,越容易被困在“单维竞争”
- 误区:以为“技术牛=价值高”,但现实是:
- 基层拼技术(如程序员写代码、设计师做图)
- 中层拼管理(如带团队、协调资源)
- 高层拼人脉(如拿融资、谈合作)
- 扎心数据:某互联网公司技术总监年薪80万,而业务总监年薪150万+,因为后者掌握客户资源和商务关系。
(三)技术的“可替代性”远超你想象
- 程序员担心AI抢饭碗,设计师害怕Midjourney替代,本质是:纯技术岗位正在被工具化。
- 破局案例:某程序员在写代码之余,主动研究业务需求,帮产品经理优化原型图,后来转岗产品经理,薪资翻倍且避开35岁危机。
二、高手都在玩的“潜规则”:统御术的三个层次
(一)初级:经营人脉不等于“混圈子”
- 无效社交:酒桌上称兄道弟,遇事时没人帮你
- 有效链接:
- 给同事随手带杯咖啡,换一次“这个需求怎么和老板沟通”的经验分享
- 帮客户解决一个技术小问题,换来“下次项目优先考虑你”的承诺
- 核心逻辑: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互换”,先提供小价值,再积累大机会。
(二)中级:看懂“外儒内法”的社会规则
- 表面规则:职场要“团结友爱”,合作要“双赢思维”
- 真实规则:
- 晋升名额有限时,领导更倾向“听话且出活”的人,而非单纯技术好的
- 资源分配时,能为团队带来利益(如拉来客户)的人优先
- 应对策略:
- 技术过硬是底线,但别逢人就说“我只靠本事吃饭”,适当参与人情往来
- 汇报工作时,多讲“帮公司省了多少钱/拉来多少资源”,少讲“我代码写得多漂亮”
(三)高级:用“人性弱点”成就自己
- 案例:某销售为谈客户,先研究对方朋友圈,发现对方喜欢钓鱼,于是恶补钓鱼知识,第一次见面就聊得火热,订单轻松拿下。
- 人性法则:
- 人都喜欢被关注记住同事/客户的生日、喜好,偶尔提一句“你上次说的那支鱼竿在哪买的?”
- 人都害怕损失推销时说“这个方案能帮你省30%成本”,比“我们技术很厉害”更有效
三、从技术人到“通人”的转型心法
(一)放下“技术清高”,承认社会的“不完美”
- 别抱怨“溜须拍马的人晋升快”,而是观察:他是不是更懂领导需求?
- 例子:同事小张总陪领导打球,看似“拍马屁”,实则通过运动建立信任,后来领导把重要项目交给他。
(二)用“技术思维”玩人情世故
- 技术人擅长逻辑把人际关系拆解为“需求-供给”模型:
- 领导需要“能出成果且让他省心”的人技术过硬+定期汇报+不越级
- 客户需要“被重视+解决问题”记住他的偏好+快速响应需求
(三)做“技术+”复合型选手
- 纯技术技术+管理(如带团队)技术+资源(如认识行业大佬)技术+IP(如写技术博客吸引合作)
- 案例:某医生在抖音科普医学知识,吸引百万粉丝后,被邀请参加学术会议、出版书籍,收入是单纯坐诊的10倍。
四、天涯神贴的扎心真相:赚钱的本质是“支配资源”
- 底层逻辑:
搬砖的(技术)管搬砖的(管理)决定在哪搬砖的(资源方)卖砖厂股份的(资本)
越往上,越不靠“体力/技术”,靠“人、钱、信息”的调配能力。
- 破局行动:
1. 每周花1小时研究“人”:
观察同事/客户的行为模式,比如“领导开会总先听反对意见”,下次汇报先主动提风险。
2. 逼自己做一件“突破面子”的事:
如向比自己年轻的领导请教、在行业群主动发言,你会发现“丢人”根本没人在意。
3. 建立“价值清单”:
列出自己除技术外的优势(如沟通能力、行业人脉),每周花2小时强化这些“软技能”。
结语:技术是“兵器”,不是“盔甲”
天涯神贴里有句话很现实:“在江湖混,你得先学会喝酒,再学怎么让别人喝酒。”
技术是你的“兵器”,但想在社会上闯出名堂,还得懂“江湖规矩”——
- 不是让你放弃技术,而是别困在技术里;
- 不是让你讨好别人,而是用“人性视角”看懂规则;
- 不是让你变成“油腻的大人”,而是在现实中活得更清醒。
就像牛顿既是科学家,也是造币局局长——顶级高手,从不是单维生物。
下次加班到深夜时,不妨抬头想想:
“我写的代码,是在给公司创造利润,还是在给别人做嫁衣?”
“我掌握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变成撬动资源的杠杆?”
答案,可能藏在你今天的选择里。
今日思考:
写下你当前技术能力的“可替代性”:
- 如果明天失业,你的技术能让你在3个月内找到同薪资工作吗?
- 如果不能,你需要补充哪些“非技术”能力(如沟通、资源整合)?
改变,从承认“技术不是万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