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得了节后综合症
身体即将回归公司,但灵魂还在假期,虽然你嘴上说热爱工作,可你的身体还是无比诚实:
……
现在,我们习惯把这些表现总结为:节后综合症。
节后综合症的成因
要解决本质问题,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节后综合症”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
1、心里落差
如今职场人士和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压力大、节奏快、强度高的状态,一个小长假相当于一次解放,一次逃避。
这个落差越大,心理情绪的起伏就越大,随之带来的就是“消极怠工”的逃避潜意识。当节假日结束,难免就有一种“又要回到监狱了”的心理落差。
2、生理时差
平时工作中,早起赶车,打卡签到,准点吃饭,按时睡觉;在假期中,半夜不睡,白天不起,饿了再吃,饱了就睡,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两种状态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是两个国家的时刻表,正如从一个国家突然飞到另一个国家,首要的问题就是倒时差,当节假日结束,要从一个模式突然需要立即转换成另外一个模式,这需要一个过度适应的生理时差。
两个“缩短”原则
缩短“心理”落差
很多人在节假日来临时都有这样一个下意识:终于放假啦!!!我要忘掉工作,把平时被剥削的时间全部补回来!!!
这个想法的背后,就是无限降低了节假日期间的“工作心理线”,而平时工作期间的心理线是无法随意调节的,结果当然就是落差随之增大,而且是你节假日越放纵,落差越大。
所以,要缩短“心理落差”,一个心得就是:即便放假,也不会完全丢掉“工作思维”;我对假期理解方式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余的有益补充,而不是不顾一切的放纵时刻。”
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并能伴随一些好的做法,就不会太担心节后综合症。比如做新媒体工作的朋友们,放假期间也可以在刷微信的时候注意一下一些账号的手法,或者刷朋友圈的时候收集几个素材,或者更新篇游记与网友们互动……
这个事情不大,也不是很费脑子,但是我的思维上与平时差距不算太大,有一定的连续性,就像一个习惯和常态,所以回归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适应。
或许有人会用“该玩的时候就彻底痛快玩,该工作的时候就彻底投入工作”的理念来反驳,但残酷的现实是,能在这两种身份中自由切换,随时转换,其实是要求更高的一种状态和素质。
就像中学的时候,每个班总有那么一两个同学,玩的时候也在玩,可成绩就是不差,考的分数也不错,但这样的人终归不会太多,大多普通人能学有所成,还是得靠每天保持学习状态,要是盲目模仿那些潇洒的同学,后果大多很糟糕。
缩短“生理”落差
要调节“生理时差”,最简单的手段就是:留出时间倒时差。
所以到了假期的最后一天,最好就不要还是假期模式了,休息上、饮食上就开始调节,提前一天接近保持平时的状态,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正式上班的时候就已经回归常态。
如果假期时间较短,没有时间做这样的调整,可以选择在第一天上班后不要马上开始紧张、繁忙的工作,可以花点时间和同事沟通、整理桌面、制定工作计划等,这也是通过缓冲来调整来“倒时差”。
或许你觉得以上做法很麻烦,根本不是什么一针见效的绝技。
没办法,优秀是一种每天保持的常态。
Copyright © 合肥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B2-2008001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望江路与徽州大道交口智烁智联数字科技产业园 官方微信:19533837162
未经 合肥人才网 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
电子营业执照 |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